暮色四合,远处的通信铁塔在昏暗中勾勒出坚毅轮廓,如同守护铁路安全的忠诚卫士。武汉局集团公司武汉通信段的作业区里,四位身着橙黑工装的身影仍在忙碌——今年刚刚被评为湖北省首批特级技师的李凯正带着三名徒弟检查通信设备,他脸上带着温和笑意,徒弟们则专注聆听,眼中满是对技艺的渴求与对师傅的敬重。这寻常又动人的一幕,正是铁路通信领域技艺与精神代代相传的生动缩影。
作为武汉通信段通信工、特级技师,李凯的履历上写满荣光:全路技术能手、铁路工匠、中国铁路优秀共产党员、火车头奖章……但在他心中,比这些荣誉更珍贵的,是“徒弟”与“师傅”这两个身份——前者让他承接了前辈的匠心,后者让他把这份精神播撒给更多人。
从“一张白纸”到技术骨干:用汗水淬炼硬本领
“刚入单位时,我就像一张白纸,啥都不懂,甚至第二天就动了想走的念头。”回望初心,李凯的话语朴实而真切。但他没想到,入职头三天,师傅没教技术,只让他打扫院子和屋子。尽管不解,这位曾当过兵的年轻人仍以军人的执行力,把每一处角落都打扫得干干净净。
后来他才知道,这是师傅的“隐性考验”——看他是否有踏实肯干的态度、不折不扣的执行力。看到李凯的认真,师傅终于开口:“从今天起,我教你真本事。”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李凯选择了最“实”的路:白天紧随师傅左右,眼睛像“探照灯”似的捕捉每一个操作细节,师傅演示完,他就跑到院子里反复练习,除了雨天,几乎天天泡在户外;夜晚同事休息时,他就抱着图纸和技术手册逐字钻研,在废料上模拟操作,遇到不懂的,第二天一早就追着师傅问个明白。
工装被汗水浸透了又晒干,晒干了又浸透;图纸上的标注从模糊到清晰,手上的老茧从薄到厚。凭着这股“钻”劲,李凯从连工具都认不全的学徒,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技术骨干,最终站上“特级技师”的行业高地。
从“学手艺”到“悟精神”:师风师德是更重的传承
“师傅们教我的,从来不止技术。”成为特级技师后,李凯常对身边年轻人说这句话。在他的记忆里,第二任师傅是位少言寡语的人,一次他请教问题,师傅简单解答后,他仍没弄懂,再次追问时,师傅随口说了句“这还不懂吗”。年轻气盛的李凯觉得受了轻视,转身走到一边。
让他万万没想到的是,没过多久,这位五十多岁的老师傅竟主动走过来:“刚才是我话说得急了,我再给你讲一遍。”那一刻,李凯猛地站起身:“师傅,是我太急躁了。”这件事让他明白:真正的师道,是包容与尊重,是“把心交给徒弟”的真诚。
如今成了“凯师傅”,李凯把这份感悟融入带徒育人中。“以身作则,比说教更有力。”他总这样说,也这样做——看到徒弟背着沉重的工具包,他会自然接过;遇到技术难题,他会蹲在设备旁手把手演示,边做边讲原理;徒弟出错时,他从不大声批评,而是带着一起复盘,找出问题根源。
“别人喊一声‘师傅’,就是把信任交了过来,我得对他们的成长负责。”在李凯看来,带徒弟不仅要教“怎么干”,更要教“怎么做人”:干活要精益求精,待人要将心比心,遇挫要坚韧不拔。这些道理,他从不挂在嘴边,而是藏在一次次示范、一回回指导里。
从“个人强”到“团队兴”:让匠魂在传承中生生不息
“荣誉不是终点,是传承的起点。”2020年12月,以李凯命名的“铁路通信工技能大师工作室”正式成立。作为带头人,他一头扎进技术攻关,一头扑在人才培养上。
他把30年的检修经验梳理成册,编写成《OTDR使用及光缆接续》《关键仪表的使用维护》等培训教材,在全路推广;针对一线职工技能短板,他带领团队设计出《通信综合练功台》,获得国家专利,让新手能在模拟环境中快速提升实操能力。
“李师傅的课,每个细节都讲得透。”徒弟王磊说,师傅的教材里不仅有操作步骤,还有“易错点提醒”——那是他当年走了弯路后记下的“避坑指南”。在李凯的带动下,工作室成了“人才孵化器”:5人获评省部级技术能手,12人成为集团公司级技术能手,15人取得技师及以上职称,一批年轻人在全路技能大赛中崭露头角。
从被师傅手把手教的“小徒弟”,到带出一群技术骨干的“大工匠”,李凯传承的从来不是孤立的技艺,而是一代代铁路人沉淀的精神:是“一点不差、差一点不行”的精益求精,是“手把手教、心贴心传”的师道温度,是“把平凡事做到极致”的坚守担当。
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无数像李凯这样的工匠,正以匠心为笔、以传承为墨,书写着技能报国的时代答卷。他们手中的工具在变、服务的领域在变,但那份“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传一技惠众人”的热忱,始终是支撑中国制造业前行的精神脊梁,也是铸就强国之基的深厚底气。(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张翀 通讯员周世玮 实习生 潘生辉)
翔云优配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