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康熙年间,九子夺嫡的局面震动了整个朝廷。九位皇子为争夺皇位几乎不择手段,手足之情似乎在这场权力斗争中荡然无存。为了能够登上帝位,他们展开了明争暗斗,互相斗得头破血流。最终,胤禛脱颖而出,成功继位,成为了后来的雍正帝。
雍正帝登基后,第一件事便是对除十三弟胤祥之外的其他八位皇子展开了严厉的打击和报复。大多数皇子在这场权力清洗中遭遇惨烈结局,最终死于雍正的手中,这一切无疑昭示着雍正对残酷权谋的深刻教训。为了避免类似的悲剧重演,雍正帝在晚年悄然为未来的皇位继承做了准备,密选了自己的四子弘历作为储君,以确保四皇子能够顺利登基,掌管大清江山。
然而,乾隆帝即位后,人们原本对他的执政充满期待,但谁曾想,这位年轻的皇帝最终却以“坑爹狂魔”形象走入历史。为何这么说呢?我们不妨细看乾隆帝是如何“坑爹”的。
展开剩余81%雍正帝在位时,为了确保清朝的江山稳固,深思熟虑地选择了弘历作为继承人。实际上,雍正为了江山社稷尽了不少心血,也为乾隆继位后的盛世局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雍正一生的努力,极大地提升了清朝的国力,使乾隆继位时能够继承一个相对安定的政权。
乾隆帝接手的江山是雍正精心经营的成果,而原本按照这种发展势头,乾隆如果能够稳固社稷,清朝本应进入鼎盛的时代。然而,令人意外的是,乾隆并没有很好地把握住时机,反而做出了一些让人难以理解的决定。回顾乾隆的种种决策,我们会发现,他几乎推翻了父亲雍正推行的所有政策,许多雍正所严惩的皇室子弟和官员在乾隆的统治下得到了释放和平反,甚至完全恢复了他们的地位。这一系列反转,使得乾隆帝的做法与雍正的严苛政策形成了鲜明对比。
乾隆帝在对待雍正朝的旧臣时,同样采取了令人不解的态度。雍正时期培养起来的三位忠臣,鄂尔泰、田文镜和李卫,曾是雍正帝最为信赖的重臣,他们在稳固大清江山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乾隆帝上台后,这三位功臣的命运却发生了急转直下的变化。
首先,田文镜作为雍正时期的重要重臣,为国家和人民作出了巨大贡献,他曾任河南、山东总督,深得雍正帝的宠信,甚至在雍正去世后,雍正命令将田文镜葬在泰陵附近,以此表示对他的崇高敬意。然而,乾隆却对田文镜的评价大相径庭。乾隆认为,田文镜虽然严苛,但未能有效管理手下官员,导致百姓深受压迫,且贪官横行。虽然田文镜为大清江山鞠躬尽瘁,但乾隆并未对其有丝毫宽容。
再来说说李卫,这位雍正的宠臣也曾在雍正去世时被誉为忠臣。然而,当乾隆下江南巡查时,发现浙江的西湖有李卫的雕像,这一发现令乾隆大为震怒。乾隆认为,李卫仗着父皇的宠信,行为骄纵,竟然在民间修建雕像以供奉自己,这让乾隆无法容忍,于是下令将雕像毁掉,并对李卫做出不满的评价。
最令雍正朝旧臣失望的,还要数鄂尔泰。鄂尔泰曾是雍正的得力助手,在位时,他帮助清朝稳固政权,立下了赫赫战功。但可悲的是,在鄂尔泰去世后,乾隆并未给予应有的尊重。乾隆甚至在鄂尔泰的侄子犯错时,借机将其从“贤良祠”中撤出,这一举动让许多曾为清朝贡献过力量的臣子感到寒心。
除了这三位大臣,雍正临终时还特别为乾隆选定了几位辅佐大臣,以确保乾隆帝的顺利继位。然而,乾隆似乎并不认可父亲的选择,尤其是讷亲这个曾被雍正帝亲自托付的辅佐大臣,最终也未能幸免。讷亲在金川战争失利后,私自逃回宫中,这一行为激怒了乾隆,最终乾隆下令赐死讷亲。讷亲原本是乾隆早期的信任对象,但最终却成为了乾隆手中的“杀鸡儆猴”的工具。
总的来说,乾隆帝上台后,采取了一系列清算雍正朝遗臣的举措。无论是田文镜、李卫,还是鄂尔泰和讷亲,都未能逃脱乾隆的“清算”命运。雍正帝所精心安排的局面在乾隆手中几乎被彻底打破,老臣们几乎无一幸免。这种局面让人不禁感叹,一朝天子一朝臣,乾隆为何要如此果断地清除父亲留下的功臣?这一切,恐怕只有乾隆自己心知肚明。
参考资料:
《清史稿》
《清史稿·仁宗本纪》
发布于:天津市翔云优配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